top of page

伍佰二十年

文· 張鐵志



1992年,台灣剛解除1949年以來的軍事戒嚴,而這不只是一場政治變革,也是一場巨大的社會與文化轉型,各種積鬱已久的社會力量都得以被解放。


包括音樂的想像。一小群年輕人開始玩起既不同於主流流行樂,也不同於當時搖滾青年普遍玩的「主流搖滾」(如重金屬或硬式搖滾),而是更冷調、更實驗性,歌詞也更尖銳。當時的獨立音樂廠牌水晶唱片看見這股新的聲音,舉辦了幾屆「台北新音樂節」,參與者包括黃韻玲、趙一豪、林暐哲,以及當時還叫吳俊霖的伍佰等人。那是台灣的地下音樂起義。


新音樂運動很快地加入另一種元素:過去長久被壓抑與歧視的台語。母語的使用與新的音樂元素,構成了對主流音樂文化的雙重反叛。新台語歌成為台灣流行音樂史上一場重要的革命。1991年,伍佰寫下第一首台語歌:《樓仔厝》,收在水晶唱片發行的合輯《辦桌》。



1992年,他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生猛的藍調氣味與來自嘉義縣蒜頭村的草根搖滾,是台灣唱片工業完全陌生的聲音。


同一年,伍佰和貝斯手小朱、鼓手Dino 、鍵盤手大貓,正式組成China Blue。


在這個時期直到1994年伍佰and China Blue出版 《浪人情歌》專輯,他們開始在文化人常混的pub「息壤」現場演唱,然後Live-A-Go-Go。逐漸地,伍佰和樂隊成為城市中文藝中年與青年的一則秘密:你知道嗎,這個城市的某個地下室有一個極屌的樂隊演出,他們用台語唱藍調搖滾,你會完全釋放你的苦悶與汗水,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台灣的搖滾樂…


在1995年5月19日的Live-A-Go-Go,伍佰 and China Blue錄下現場演出,發行專輯「枉費青春」。唱片公司企宣預算極低,只能放棄傳統媒體宣傳,改舉辦全國十場巡迴演唱,並且去論述live作為一種聆聽音樂的新方式,把伍佰形容為「King of Live」。結果是,伍佰演唱會場場爆滿,專輯雖然一開始沒有大賣,但每個月穩定賣出十幾萬張,到年底破八十萬,次年破百萬。


伍佰成為台灣第一個真正的搖滾明星,並且是從新音樂運動中一步步走出來的革命者。

這是九零年代中期的台灣。政治反抗的喧囂與憤怒已經逐漸退去,舊的秩序與價值已然瓦解,從政治到文化都在尋找新的能量:


政治上,反對運動正在崛起;1994年陳水扁帶著「希望、快樂」當選台北市長。當選後的新市政府開始讓政治年輕化、可愛化,例如推動總統府前的空間解嚴。


文化上,本土化成為時代的關鍵字。人們開始挖掘本土的歷史與文化、思考自己與島嶼的關係,並驕傲地說起母語。不論劇場或視覺藝術,都不斷從草根社會挖掘文化素材;過去在主流霸權下被視為「土」的,現在成為新潮。


音樂上,在新台語歌浪潮中,有的人是刻意地宣揚本土文化(如抓狂歌),有的是政治信仰者(如朱約信),還有如林強只是自然地想用母語演唱。


伍佰的興起是屬於那個正在改變的台灣,而他非常清楚知道時代與他的關係,他說,「我沒有那麼重要,是那個社會氣氛到了那個地方,而我剛好在那邊。」但這是謙虛了,因為伍佰and China Blue不只是時代的產物,他們也推著這個新力量往前走的更遠:他們不僅代表了台灣從後解嚴時期到整個九零年代的新社會氣氛,並且在那個歷史的新時刻上,讓樂隊形式的搖滾真正進入台灣音樂的主流文化,從此改變流行音樂。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