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雅媛
人們常說,童話其實是成年人對世界的想像與投射,亦有人認為,童話並不只是屬於小孩子的,而是不論老幼都會享受的文學作品。基本上,自古以來童話都是大人寫給小孩子看的,故事反映的若不是大人心底的故事、超創意的想像,就是想要告訴世人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世界。
讀藝術出身的店主Alazizi,一直從事插畫創作,年少在歐洲留學時接觸到外國的繪本及童話故事書,自此被那種純粹並具作者風格的創作深深感動,成為繪本收藏家。店內藏品數量甚多,有些更是絕版稀品,為何會選擇展出來公諸同好?「閱讀兒童故事是一種特別的經驗,即使已成為『大朋友』多年,還是會因為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樂上半天,甚至得到一點啟發。除了港人熟悉的經典故事之外,其實有很多在外國十分知名、很用心創作的繪本作者值得我們去認識的。」
我們小時候讀到的故事,不少都是經典名著,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作者對創作的專注及熱誠都是成功關鍵。以前資訊科技沒有現在般發達,人們通常以生活環境、周遭的人事物取材,所以故事人物的形象都很生動鮮明,而且故事結構具層次,脈絡不會太複雜,加上天馬行空的奇想,令人看後有深刻的印象,亦能世代相傳。在那個屬於創作的黃金時代,人們都能十分專注在自己的作品上,沒有商業的考慮及包裝,創作時間往往動輒花上一年半載,慢工自然出細貨,每一個故事都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現在的故事大多都要倉促完成,因為要趕出版,要應付市場需要,社會轉型了,故事創作形式難免變成公式化的生產。」問到有沒有深刻至今的故事情節,Alazizi即時想起,「一定是木偶奇遇記裏面,小木偶被鯨魚吞進肚子的一幕!好可怕啊,這令我長大後看到海、看到鯨魚的時候都有點心悸的感覺。」雖然是童年陰影,但這個難以磨滅的印象都要「歸功於」創作者的畫功及敍事技巧。
雖然是童話故事,不過作者都是成年人,而且不少作品都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生成的:政局不穩,階級分化,個人的遭遇及成長經歷都可以是他們的創作動機。 例如膾炙人口的《木偶奇遇記》,作者卡洛科‧洛迪寫出小木偶與老人溫馨感人的故事,原來是希望以寓言的方式表達自己在亂世下堅持的信念;捷克文學名著The Good Soldier Švejk(中譯《善良的士兵蘇比克》)多次被改篇成繪本及動畫,以故事主角蘇比克的聰明機智與行軍奇遇,反映了大戰後奧匈帝國的腐敗情況;法國無人不知的長壽故事Bécassine(中譯《貝卡莘》),講述當時女家傭的日常生活趣事,以率真、純樸的村婦形象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共鳴,這亦是它能連載逾五十年的原因。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有的標記,而故事中隱藏的各種符碼與隱喻,正正可以讓後世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自身有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家傳戶曉的《小熊維尼》、《三隻小豬》、《丁丁歷險記》之外,店主收藏的還有世界各地的插畫故事書,「不少外國遊客進來,看到源自自己家鄉的兒童故事都十分雀躍,說很高興在香港重遇它們。」說到不同國家的兒童故事,不得不提的是它們都有着強烈的民族性,如英國故事擅長以黑色幽默針對時弊,透過角色的荒誕、滑稽去呈現出生活真實性及無奈感;法國人較重視純粹的故事性;美國作品則普遍傾向追求夢想的實現,童話色彩較濃。
人們常說,童話其實是成年人對世界的想像與投射,亦有人認為,童話並不只是屬於小孩子的,而是不論老幼都會享受的文學作品。基本上,自古以來童話都是大人寫給小孩子看的,故事反映的若不是大人心底的故事、超創意的想像,就是想要告訴世人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世界;這些世界有他們以前犯過的錯誤,還有希望孩子改掉的壞習慣。而故事書裡過於童真與想像的「童畫」,卻令人忘了故事後的真正想法,情不自禁的一起投入了童話的想像,所以我們才有更多的童畫與童話繪本編織出來的美好世界。
Àlazizi Artventureland
地址: 中環荷李活道57-59號利來商業大廈13摟
網址: www.alazizi.net
店內的Gallery Wall,掛滿了新晉藝術家的插畫。
來自世各地的繪本收藏。
1919年出版的古董繪本:法國作家Joseph Pinchon筆下的Bécassine。
來自捷克的The Good Soldier Švejk。
韓國藝術家Sue Chang與她的手製作品The Poor Family。
經典故事的插畫作品(左至右):《愛麗絲夢遊仙境》、《姆明》及Babar the Elephant。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