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rt Plus | 澳門 2049 | 張藝謀導演首個大灣區駐場巨作


張藝謀導演首個在大灣區親自執導的駐場巨作《澳門 2049》於 2024 年 12 月美高梅劇院矚目上演。《澳門 2049》用了237天籌備,團隊花2838個小時進行磨練,整個團隊582人,規模達荷李活級別;20 個國際大師班底,結合新升級舞臺設置,讓 8 個中華非遺項目結合前沿科技,匯於澳門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彙聚國際頂級藝術家的文旅領航者澳門美高梅

 

此次創作獻禮新中國成立 75 周年以及澳門回歸祖國 25 周年,11月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澳門的新名片;澳門是文明交匯與融合的中心,汲取中華民族養分的同時,廣泛容納了世界各地文明,美高梅也讓澳門成為一個文化、藝術與博物館的城市。《澳門 2049》是繼保利美高梅博物館首展《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邂逅絲路遺珍》和蔡國強AI模型 cAI™全球首次個展《cAI™️:靈魂掃描》後,又一次國寶級大師的作品。



| 八個中華非遺項目的視覺盛宴

 

此次演出是張藝謀7年前執導的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的升級。一端是五千年古老文明,另一端是科技加速反覆運算的未來,一個走過漫長過去、無限接近未來的時刻就是《澳門 2049》。演出共分為八個節目,包括「神鼓·影子」、「呼麥·飄渺」 、「苗歌·空靈」 、「岔口·面具」、「秧歌·數控」、「彝聲·海洋」 、「美獅·光芒」 、「唱書·源起」,涵蓋8個中華非遺項目。

 

「神鼓·影子」中的非遺花兒,流傳於西北四省少數民族中,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樂器有大鼓、小鼓、小堂鼓、鐃鈸、小鑔、鑼、梆子等 7 種; 呼麥是蒙古族人的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成為蒙古高原的先民與自然萬物溝通的一種方式,面臨著失傳風險;苗歌是西南苗族先民傳情達意的歌聲,演出選取《稻花魂》《春之歌》《情歌》,以及精美的苗族傳統刺繡、銀飾等「穿在身上的史書」。



京劇部分則選用了《楊家將演義》中的《三岔口》武戲,最早出現在明代的雜劇中;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極具群眾性的民間舞蹈,分為踩蹺表演的「高蹺秧歌」和不踩 蹺表演的「地秧歌」;「彝聲」是流行於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種歌曲統稱,是石屏彝族尼蘇人青年男女聚會時所唱的情歌;舞獅是結合武術、舞蹈、表演、音樂的集體表演藝術,陝北說書則是源起於明清時期的陝西北部的古老民間說唱藝術。

 

| 傳統與前沿科技結合

 

與蔡國強在澳門美高梅舉辦的個展異曲同工的是,張藝謀的《澳門 2049》也與科技緊密結合。「神鼓·影子」就是花兒與ABB 公司研發的 IRB 2600 機械臂同時進行;呼麥的縹緲效果,源於空氣動力飛紗裝置內的十六個風扇以每分鐘 3200 立方米的風量形成中心聚合向上的推力,創造出噴泉般的視覺效果,讓雲紗在舞臺上翩然起舞;空靈的苗歌,背景動力鏡面裝置由 108 塊動力鏡面和 72 只鐳射燈組成,舞臺燈配有260w鐳射光源與高精度色輪與濾光系統。

 

京劇《三岔口》則是通過iPad表演;秧歌與人形機器人 H1 互動,還集成全球最強勁的動力系統以及 AI 系統,是當前全球近似規格中最強的機器人;彝聲所在的海洋效果,是仿生飛行器,模仿鳥類、昆蟲飛行;舞獅表演為動態捕捉影像,由高速捕捉系統、設備同步系統、虛擬拍攝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四個模組構成,獅子數控雕塑是由 2118 塊金磚組成的數控矩陣裝置;陝北說書使用鐳射表演科技。

 

撰文 | 勞拉申

圖片 | MGM

 

《澳門 2049》

時間 | 2024年12月15日起

地點 | 澳門美獅美高梅·美高梅劇院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