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oger Eno & Brian Eno "伊諾兄弟的 ambient 美學色彩"



文 : 袁智聰

香港音樂媒體工作者,無間斷執筆樂評超過 30年,曾創辦音樂雜誌《音樂殖民地雙週刊 MCB》。除執筆寫字外,還有擔任DJ、音樂文 化講師、音樂表演節目策展人。


說到英國前衞音樂傳奇性人物 Brian Eno,大家都知道他是無人不曉的 ambient music 教父,也是藝術搖滾樂手、著名製作人、音樂理論家、視覺藝術家等大師級名字。而他有一名同是音 樂家、比他年輕十一年的胞弟 Roger Eno。

回到1983年,Brian Eno 夥拍加拿大製作人 Daniel Lanois 以及 Roger Eno,發表了在 ambient 界享負盛名的經典專輯《 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 》,這是 Roger Eno 首張參與灌錄 的唱片。然而在之後的30多年間,Eno兄弟並沒有正式聯袂合作過出版唱片。直至這個2020年3月,Roger Eno 和 Brian Eno 終告帶來他倆首次以兄弟班名義灌錄的全新專輯《Mixing Colours》, 由古典音樂名廠 Deutsche Grammophon 發行。

《Apollo: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是他們以 Brian Eno with Daniel Lanois & Roger Eno 名義,為美國記者/導演 Al Reinert 執導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載人太空任務「阿波羅計劃」紀錄片 《Apollo》(影片後來改名為《For All Mankind》) 所創作的配樂,影片紀錄了自1969年7月「阿波羅 11號」人類首次歷史性登月起至到1972年的多次登月任務。去年是「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50週年紀念,而Eno等人的《Apollo: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亦以Extended Edition雙專輯形式再版發行,新增了《For All Mankind》部分的「重塑想像」全新配樂作品。而這也彷彿是 Roger Eno 和 Brian Eno兄弟「復合」的端倪。

Eno兄弟都被歸納為「ambient音樂家」之列, 不過兩者卻有著迥然有別的背景。Brian Eno 是 來自藝術學院,在 Winchester School of Art 取得 fine art 學位,他玩音樂但卻強調自己是「非音樂家」(non-musician);而 Roger Eno 則絕對是一名「真音樂家」— 具有正統音樂訓練的他是在 Colchester Institute 修讀樂理,習樂時是演奏粗管上低音號(次中音號),但他在樂迷心目中則是一名鋼琴/鍵琴演奏家。對比 Brian Eno 以藝術概念為先的聲音,Roger Eno 的音樂毋庸置疑是來得旋律 優美得多。

在《Apollo: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之 後,Roger Eno 便於1985年發表了首張個人專輯 《Voices》,由 Daniel Lanois 監製、Brian Eno 負 責營造氛圍意象的 sound treatment,為他建立起其唯美、詩意、憩靜的 ambient 鋼琴音樂風格(後來 被納入new age music),Claude Debussy 和 Erik Satie 都是 Roger Eno 的鋼琴音樂薰陶。 然而當 Roger Eno 在1988年帶來第二張個人專輯 《Between Tides》裡時,當年聽得大呼驚喜,是他投向思古幽情的新古典室內樂( chamber music )路線,不再局限於ambient 的框架內,也告訴了大家他毋須再要其兄 Brian Eno 的加持。

事實上,Eno兄弟聯手創作的音樂,可謂乃寥寥可數(當然也要提到他們為 David Lynch 的1984年 電影《Dune》所創作的〈Prophecy Theme〉)。 反之,在多年來 Roger Eno 卻有不少為樂迷所津 津樂道的聯袂合作關係,比如他跟前 The Dream Academy 音樂才女 Kate St John 合作的1993年專 輯《The Familiar》,已是一直叫我回味無窮的歐陸古雅之作,繼而他又跟Kate、跨越藝術搖滾與ambient 電音的前衛結他手Bill Nelson以及ambient 齊特琴演奏家 Laraaji 組成超級組合Channel Light Vessel;還有義大利室內樂團 Harmonia Ensemble、 前英國progressive house 組合 Drum Club 成員Lol Hammond、英國前衛搖滾老祖名團Van der Graaf Generator 的知性音樂人 Peter Hammill、洛杉磯 IDM 電音單位 Plumbline (本名 Will Thomas)等 各具異稟的名字,都曾跟 Roger Eno 聯袂合作灌錄 專輯。 然後,Roger Eno 才輪到跟胞兄 Brian Eno 正式合 作。看到他們以 Roger Eno & Brian Eno 名義發表 作品,作為他們的追隨者,誠然是有點動感。《Mixing Colours》最早開始創作的作品,已是2005 年的事,也是說這張專輯已差不多是跨越15年製作,由 Brian Eno 及跟他合作多時的音樂人兼軟件 設計師 Peter Chilvers 操刀監製。 看到 Roger Eno & Brian Eno 之名義,亦反映出二人在合作上的主客關係— Roger把他的樂曲以 數碼鍵琴灌錄出來,然後把音檔傳給Brian加以電 音製作/聲響操縱處理,建造出soundscape氛圍。 沒錯,那就是彷彿還原基本步到35年前《Voices》 專輯的合作方式,只是他們已不用共處一所錄音 室工作,大部分《Mixing Colours》裡的曲目,都 是 Brian Eno 在火車旅程上掛上耳筒坐在手提電腦 前進行製作,他視這些音樂為“train music”。專輯的18首曲目,皆有 Brian Eno 和 Peter Chilvers 主理的音樂錄象,而從兩首先行單曲〈Celeste〉和 〈Blonde〉所帶來的短片可見,都是用上一片猶如 在火車上看到的緩緩流動風景。

Roger Eno & Brian Eno在《Mixing Colours》裡 祭出的ambient鋼琴音樂,仍是那麼靜謐詩情、美不 勝收而叫人聽得怦然心動。而《Mixing Colours》 也是一張圍繞著顏色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從〈Celeste〉的天藍色和〈Blonde〉的金髮色,到〈Burnt Umber〉的焦棕色、〈Obsidian〉的黑曜 石、〈Verdigris〉的銅緣色、〈Dark Sienna〉的 深褐色、〈Rose Quartz〉的玫瑰石英粉紅、〈Cinna- bar〉的朱砂色、〈Cerulean Blue〉的蔚藍色等。迥然不同的色調氛圍,從landscape到soundscape,但卻全是如斯貼近心靈的ambient音樂 。

תגובו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