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來自德國母親的味道專訪Tobias Berger, Curator of M+

Text & photo by Angus

Special thanks to Holiday Inn Golden Mile Hotel for the perfect location


一個西九工程,連帶M+都成了香港這個文化沙漠的希望工程。創意藝術不再是海市蜃褸,出生於德國的Wiesbaden西九博物館M+館長Tobias Berger,為我們道出他對香港創意文化藝術的見解之餘,亦與我們一同分享傳統德國菜式。


M+與香港文化

香港,一個充滿屏風樓的城市,一個西九工程歷時超多十年才正式動工,來自德國負責M+的博物館館長Tobias Berger,對於這個香港文化界遲來的春天,他卻表示時間不是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其是否達到國際水準。「M+博物館預算將於2017年落成,可能大家會將之與鄰近廣州的紅磚廠創意藝術區、北京的798比較,但我可以告訴你,國內的文化藝術博物館汲及太多政治問題,如果不是國營擺放歷史展品的,就是只有私人博物館,當中只集中擺放個別藝術家的作品,模式其實不夠國際化。M +的出現對香港文化發展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邀請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作定期的展品交流;第二,可以於展館內擺放一些地方藝術家的作品,透過這個國際化的平台去推廣他們。香港其實有很多很具創意的藝術家,但要將他們帶進國際舞台仍需要一些時間及足夠的平台。」對於真正的藝術,時間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問題是,它是否好到足夠成為香港的里程碑,特別在於數十年後,當大家重看這段歷史時,根本不會在乎它究竟是於2017年還是2010年落成,而是它能否真正代表香港的文化歷史。


說到香港的本土文化價值,在港居住超過五年的Tobias Berger表示產品文化是他眼中最地道的創意藝術。「其實李嘉誠先生早期賴以起家的塑膠花都是香港歷史文化,在這裡,大家很重視較實質化的產品,這裡的創意藝術都是從產品孕育出來。我05年定居香港,往後有兩年時間留在首爾工作,相對上我較欣賞香港獨有的文化及創作。不少人批評香港缺乏創意,但一年一度的藝博會以及大大小小的展覽都是很相當好的文化藝術交流機會,其實香港有足夠平台予大家發揮創意,批評的人其實沒有真正去了解,不明所以胡亂發表意見。」



懷念來自母親的家鄉味

未來五年將繼續留港籌備M+工程,對於香港這個第二個家,Tobias表示早已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特別是於飲食問題上,沒有因為任何思鄉病而思念家鄉菜,對於這份我們中國人稱為「家鄉味」,今次我們為他安排於Holiday Inn的Delicatessen Corner品嚐德國菜,他表示其實今次是他首次於香港到訪德國餐廳。「今次是我於香港五年間第一次於餐廳品嚐德國菜,其實我不明白有太多中國人每次到達歐洲,不到兩天便說一定要找中國餐館,既然到了外地,我的概念是,他們怎也做不了你家鄉最正宗的菜式,倒不如入鄉隨族,選擇他們最拿手的其實才是最聰明的選擇。」邊品嚐傳統德國香腸的同時,Tobias偷偷的告訴我,他其實頗不習慣中國人「分享」食物的習慣。「其實我們傳統德國餐是每人點選自己喜愛的,不會如中國人般點不同菜式然後一同共用。但我明白這是你們的文化,所以相對上這裡每款菜式的份量都頗大,來了香港五年,現時與朋友或同事晚膳時已習慣。」自言在香港最喜愛的菜式是廣東點心以及日本菜,但對於中國傳統酒樓的裝潢品味就不表認同。「我很喜愛到中環的蓮香酒樓,但那裡的環境實在太惡劣,就連侍者的態度都很有差,這是傳統中國餐館的毛病,但對於你們來說,菜式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與家人一起。」身為博物館的館長,職業病令他對室內裝潢特別挑剔,看到Delicatessen Corner設有一個傳統德國的麵包角落,Tobias表示,麵包對於德國人來說十分重要,是他們的主要食糧,不同家庭各自有自家的配方,且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德國麵包的特色是較重手,質感亦較一般豐富,但相對上麥味濃郁,比起香腸,它才是真正地道的德國美食。



提到家鄉菜,Tobias表示最懷念的仍是母親親手炮製的菜式。因為傳統德國家庭一天三餐主要都是在家中用膳,無論調味或份量每個家庭都有獨自的方程式。「坦白說,中國菜的煮法複雜得多,每道菜需要不同烹調方法,我自問不是一個很有耐性的人,所以未有時間學習。相對上,德國菜的煮法簡單得多,你只需知道時間然後預先將食物放進焗爐內,數十分鐘後便成,根本不用花時間去打理。說到傳統德國人的飲食習慣,其實他們向來都是在家中用餐,就連午餐時間亦會乘車回家用膳或是家中一早準備三文治作午餐盒。在我年幼的時候,每天上學前母親都親手為我們準備每天的午餐盒,正如剛才所說,我們的烹調方法十分簡單,加上有微波爐的出現,很多時她都會預備了數天的分量,之後只要加熱就成。香腸,豬手,麵包,我們喜歡用傳統的烤焗方法來煮,因為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


所以我常常告訴我的孩子,母親很偉大,一方面需要工作,一方面要為我們的三餐作好預備。所以每次能夠一家人一同用膳我都很感恩。我很難明白現在的人會買很多雜誌、或於用餐的時候各自各玩iphone,大家根本沒有交流,那倒不同各自用膳好了。在德國人心目中,晚餐是一家人很重要的聚會機會,但現時由於德國的社會變化加上工作模式的變遷,大家中午已經沒有足夠時間回家用膳,所以多了不少針對午餐的餐廳,但如果與香港相比仍差很遠,這裡針對午膳的餐廳多得成行成市,一來家中的地方未必夠大,二來時間亦很難配合,所以現在我在香港三餐多是外出或到餐廳解饞,一星期頂多有一天能夠為孩子們親自下廚。」



Tobias Berger曾擔任德國卡塞爾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館長(1999-2001),亦曾是奧克蘭藝術空間總監(2005-2008) 以及首爾白南准藝術中心總館長(2008-2010),他策劃過多個國際雙年展,香港藝文界對他比較熟悉的是他曾是藝術空間(ParaSite Artspace, 2005-2008)的總監,並擔任2008年香港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