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仁嘉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曾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
舞台上的燈光,照亮着台上的演員,讓觀眾的視線聚焦在他們身上,亦幫助他們投入角色,營造不同的空間感覺,可是燈光一向不為觀眾所重視,亦視之為理所當然。上月,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玩謝潘燦良─光媒體的詩》,進行了一場光與影的實驗。
重回凡間的演員
《玩謝潘燦良─光媒體的詩》是潘燦良的首個獨腳戲。故事講述,20年後身為演員的潘,患上演員進出症後群,難以抽離角色,反思甚麼是演員,以及生命的態度。他在致謝時稱,以往可能只顧演員的部份,這次第一次感受到背後團隊的支持與合作,因此他十分感謝他們無私的付出。
入行多年的潘,演出的角色無數,這次演出跟錄像中以前扮演的角色,如《魔鬼契約》的浮士德等作對話,有點像文學理論中的心理分折(psychoanalysis),意識與潛意識的互相關係。演員投入一個角色,演活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日子久了,不知不覺可能變成例行公事,只用演技演繹,忘記了感情。
演出最後,他分享一段個人的經驗:到阿根廷看冰川,並與大自然的融為一體的
那時他的身份不再是演員,彷彿變回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演出安靜地完結。
光媒體 發掘可能性
這個演出,不得不提「光‧媒‧體」,指的是由張國永(Leo)、鄧煒培(Billy)、司徒慧焯(Roy)三人組成的組合,他們曾於《臨池舞墨》及《柯迪夫》合作,後來於2010年《魔鬼契約》的合作,想一起探索劇場內光影的可能性,並嘗試重新定義舞台視覺藝術。他們有着對光影、美學相同的標準和追求─燈光與錄像,同樣都是光的來源,它們在劇場中可以扮演甚麼角色。
Roy曾戲言指,燈光設計是「無仇報」,因為一般演出入台的時間只有四天半,當完成搭建佈景,又要預留時間給演員作綵排,因此沒有時間給燈光設計師作太大的實質改動。這次,他們難得的有近三星期的入台與綵排的時間,但仍稱因有太多的東西想做,所以覺得時間不夠。
多媒體劇場 難以發展
多媒體劇場是吸引觀眾買票入場的噱頭,但是否真的做到多媒體,就見仁見智。製作多媒體劇場的成本太高,單是租用投影機等器材已佔了製作開支一大部份,加上演期太短,回本機會少,最終可能蝕本收場,加上難以找到投資者投資,所以香港的多媒體劇場未能蓬勃的發展。
表演團體太多、表演場地不足在本地司空見慣。西九龍文化區的興建工作即將展開,未來會否如劇中表達對本土劇場的憂慮,20年後的西九龍,只是作演唱會,還是長期供外國表演團體作表演之用,仍是未知之數。
《玩謝潘燦良─光媒體的詩》
2012年1月7日,晚上8時正,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