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以結舌為名、以歷史為字 | 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於2025年策辦的重磅展覽-〈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係現當代概念藝術家托馬斯.德曼(Thomas Demand)30年回顧展,匯集藝術家德曼跨世紀近70件展品,並邀請大師級當代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擔綱策展。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享譽國際的現當代概念藝術家托馬斯.德曼(1964-)不輟於創作紙雕模型攝影之概念藝術,以硬紙材製作等比(等於實物)模型並藉由攝影記錄之(唯〈跳水台(1994)〉一作品為縮製模型,該作也是藝術家系列作品開端之一),多取材於歷史事件結點或藝術家自身深刻之日常光景,而其中歷史結點的取材處皆為報章雜誌、媒體書籍刊登的相片,這些「令人結舌」的關鍵事件,也成為了德曼的「歷史之書」的主述,也完整回應了本展覽的主題「歷史的結舌」。除此之外,對於藝術學理的觀看來說這也是近年北美館展覽之中對接近「布希亞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的一次,在本篇的後段也將會提供論述。

 

| 以結舌為名、以歷史為字-策展的命名藝術

 

命名是藝術家對於主題的答案,而作品本身是答題的過程。本展覽以「歷史的結舌」為題,其策展命名精確地令人驚艷,其中又以「結舌」是中文文化語境中特有的命題,取自「瞠目結舌」,瞠目與結舌兩詞都可以表視驚訝,而結舌卻帶有欲語還休、不作言語的特性;正如同觀眾在觀看藝術家 德曼作品時,常會有不知何以言他的狀態,例如作品〈控制室(2011)〉重現了福島核事故失控的電廠控制站,本應是嚴謹不苟的電控儀器,卻在災後一片狼籍,先是驚乍、後是唏噓,卻無從置喙,然而,如此震撼的場景竟是紙模型攝影,也不由令人驚嘆藝術家工藝超然。

 

策展人道格拉斯在導覽本作時說道:「控制室,坍塌的天花板在另一張官方公布的照片中,沒有崩落;他們想用電腦修圖欲蓋彌彰」,這固然是一則貽笑大方的趣事,但也間接提醒著觀者「再現的真實與否、在場的必要與否」的深遠哲思。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策展人、北美館團隊以「結舌」作為母題相當精妙、精準,而同樣結舌失語的不只是藝術家、觀眾,其作品本身也是如此。

 

作品〈檔案(1995)〉,重塑納粹德國時期當局大為薦舉的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其電影、錄像作品在第三帝國倒台後,遭到全數封存,只得保存於檔案室的紙盒之內,而這些紙盒上卻完全沒有任何標籤或文字(理論上原景應有),藝術家有意在作品消弭文字、語言,最大化圖像傳言(傳遞攜帶文本之功能)的力量。

 

| 最終極的書寫,紙張的可能性-材質與藝術家

 

藝術家以極其寫實的形式重建場景,並選擇以「紙」作為材料,以紙張對應書寫紀實,又以紀實書寫對應歷史文本,文本層次可謂相當豐厚,再現歷史、重構事件,在製作完紙模型後,藝術家會以攝影方式拍下寫實紙模場景,並以該事件發生時(報章雜誌刊登)的攝影取鏡,這之中創作媒材的選擇,是藝術家該系列作品的骨幹與核心論述。

 

「紙,材質的選擇一開始其實是比較務實的選擇,因為這(紙)是我在年輕時最好取得的材料,而攝影後銷毀是因為我的工作室會被作品塞滿(笑)」-藝術家托馬斯˙德曼在採訪中說道。

 

藝術家語氣詼諧而近人地說出自身對於創作選材、形式的原因,看似不禁意甚至有些無奈,但這卻也回應了當代觀看的一大啟思點:「先是自己作為觀眾,然後作為觀眾的自己」,以個人為出發點觀看世界,並且以自己的語言向群眾對話,最後站在群眾的視角反問自己,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汲取了對於生活、社會乃至於是世界的存在經驗,並對此提出詰問,同時為自身定位去蔽,尋覓著答案同時也追求著有著同樣問題的人群,而材料的選擇即是藝術家生命經驗的寫照,是屬於德曼個人的歷史,是藝術家個人、私有的語言,作品〈日常系列(2008-)〉中,同樣是以紙雕塑攝影呈現,但有別於其他系列,取材摘擷來自於生活的剪影,觸發觀者觀看的既視感(Déjà vu)。

 

而使用紙材作為雕塑建置模型的材料,也不單只是便捷從簡的選擇,藝術家德曼在創作之中不斷投注的一大設問「紙能作為什麼、能象徵什麼」而這問題十分玩味;紙是書寫紀錄的直接映射符號,例如當我們在電話中要給對方聯絡資訊時,我們會問及對方:「你手邊有沒有紙筆呢?」。換言之當藝術家試圖記錄歷史、事件、片段的書寫行為,會很直接與紙材質產生語言意義上的對位,此時紙張帶有的可能性成為了藝術家的創作課題,我們可以說「歷史(書)是將事件記錄在紙上,而德曼是把紙做成歷史」。


 

|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德曼與布希雅的超真實

 

德曼在創作上對於真實的探討是多層次的,除了探討「觀眾對於攝影(德曼的作品)」,也同時深究著「報章雜誌對於歷史(德曼所見的)」的再現真實性,於此觀看角度,藝術家托馬斯.德曼的作品在觀看上可以引用「尚.布希亞的超真實」作為參考復讀;超真實的概念旨為藉由形塑某物而使某物存在,而群眾的現實是基於某種共識認知構成,而藝術家 德曼以寫實攝影的形式呈現,觀眾在觀展時會幾度認為這是「真實的照片」、「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但卻一時渾然忘記這都是「紙模的攝影」,藝術家的所見(歷史)或許也是出自於某個「仿真(simulation,意指沒有參照原物的再現)」,這對於當代藝術的觀看哲學來說,是極致的樂趣與深意。

 

然而這些紙模在拍攝後藝術家即會將其銷毀,這使得觀眾所見之物已無參照物,徒留如有夢幻泡影一般的證據,繼如同那些 德曼無法在場的事件一般。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德曼的作品中皆「沒有人跡」,這使觀眾在觀看上沒有在場的代理人,讓真實的意義不穩定的反覆跳躍,也讓觀眾對於在場的思考更進一層次,使得作品表現出「乍看是佯謬,再看卻是假說」。本展覽的高光作品-〈文件夾(2017)〉藝術家以造形再現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於2017年就任前記者會,為彰顯自己「淨身出戶」的資產轉移說明會,而當時媒體、群眾對於其文件的真實性大為存疑,認為唐納德.川普的資料純粹是「擺拍(編導式攝影)」,但當我們回過頭來思考,藝術家德曼的作品又何嘗不是一種擺拍呢?如此的設問也讓本展覽增加了詮釋的異爭(différend),亦也增添了可玩性、可看性。

 

綜觀展覽不只是北美館的當代藝術一鉅獻,更是一個對於觀看哲學的禮物,除了概念上的觀看,在本次展覽也規劃了沈浸式的展演形式,作品〈避難所(2021)〉、〈太平洋豔陽號(2012)〉,而其中又尤以〈太平洋豔陽號(2012)〉是本次展演的重磅壓軸大作,也是本展演中唯一的動態作品;藝術家德曼有別於本展的其他作品之表現形式,擇以定格動畫呈現,並在展場搭建絳紅色帷幕提供觀眾一個獨立視聽空間,觀眾在進入這個圓形空間後,因為布幕的包覆與隔離無形之間感受到視覺上的迫窘,在觀看帶有災難性的本作品時,別有懾人心魄之力。

 

文 | 李宗憲

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

 

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展期 | 2025年1月18日至5月11日

地點 |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