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揭開中國上古史神秘面紗 | 香港故宮 | 「中華文明溯源」展覽


中國古籍常以三皇五帝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炎黃子孫」、「中國上下五千年」這些耳熟能詳之説,也是在此之上發展而成。但同時,基於古書對三皇五帝這段時期的記載多帶有神話傳說色彩,過去有不少史家對其真確性提出質疑,最著名的莫過於民國時期的古史辨派,所主張的「東周以前無信史」觀點可謂盛行一時。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幸而,隨著考古學興起,出現大批得自地下的新史料,學者才能突破紙上材料的局限,印證和深化對上古文明的認識。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聯合主辦,大型出土文物展——「中華文明溯源」特展現於香港舉行,通過展出約110件跨越五千年的珍貴文物,展覽回顧了學界百年以來、尤其近年在追溯中華文明起源工作上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我們揭開中國上古歷史的神秘面紗。

 

| 中國考古成果回顧 匯聚珍稀出土文物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隊展開對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説變為信史,亦標誌著中國學術機構獨立進行考古發掘的開端。時至今日,中國考古事業已有長足發展,如由中國政府立項、自2002年啓動的大規模多學科古史研究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便以豐富考古發現和綜合研究,實證中華文明有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提出可將距今5800年至35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時代,其中「古國時代」又可細分為三個階段。

 

在「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之上,是次「中華文明溯源」特展亦根據中華文明的重要歷史階段分為三個單元:「孕育——文明初成」(距今5800–5200年前後)、「綻放——古國文明的發展」(距今5200–3800年前後)、「傳承——王朝時代的開始」(距今3800年–3500年),深入淺出地講述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並展示由中港兩地共十四家機構借出、涵蓋九個考古文化和九個主要考古遺址的出土文物,如雙獸(鴞)佩、蟬形指環、玉龜、陶鼓等,令人目不暇給。

 

據策展團隊表示,在三個單元中,有三件具時期代表性的展品尤其值得關注,分別為來自紅山文化中晚期遺址的玉龍,是中國最早崇拜龍的實物之一;作為良渚文化玉禮器系統代表的玉琮,體現了十分精湛的中國古代工藝;及來自二里頭文化的銅斝,反映以青銅器為核心的中華禮儀制度已逐漸形成。三者均為國家一級文物,能在這次展覽中「聚首一堂」,實彌足珍貴。

 龍* 紅山文化中晚期( 距今 6,000–5,000 年) 玉 故宮博物院

玉和龍自古以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此玉龍屬 紅山文化,即中華文明起源時期的重要文化之一。 遺址分佈在中國內蒙古和遼寧一帶,曾出土大量玉 器,其中龍形玉器最具代表性。此龍身軀修長,有 長吻、長鬣,被視為中國龍形象的濫觴。

 蟬形指環*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距今 5,500–4,600 年) 玉 山東大學博物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現了專門作坊,玉器的製作更 趨專業。焦家遺址有接近一半的墓葬皆出土玉器, 可見是黃河下游史前重要的用玉中心。此指環特別 之處,在於表面雕琢出一隻蟬,環上另有一個橫向 透鑽的小圓孔,除戴於指上,可能還有其他用法。

勾雲形玉牌飾* 紅山文化中晚期( 距今 6,000–5,000 年) 玉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此玉牌飾為目前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出土玉器中最 大的一件。其正面中部鏤空,圖案酷似雙眼和彎 眉,雙眉之間有穿孔,表示此處原來可能有繩穿 過,以便佩戴。底邊則有五組粗齒狀凸起。有學者 認為這件牌飾的造型可能來自紅山文化鳥崇拜中的 鴟鴞(即貓頭鷹)形象,或是源於獸面。關於其功 能,學者推測它可能是模仿飛鳥或神獸,讓人與上 天溝通的器物,也可能是體現墓主人特殊身份的飾 品。

 

| 別出心裁的策展設計 多媒體呈現石峁遺址


為增加展覽的觀賞性和趣味,策展團隊在場地佈置、展示形式方面也別出心裁,如以考古學中的探方發掘法、即將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方格為靈感,設計展覽結構,並以棕紅色作為主色調,讓人聯想到無數文物被埋藏其中的土壤底層。值得一提的是,是次展覽更特設沉浸式多媒體裝置,以270度全景銀幕,將陝西石峁遺址立體呈現於觀眾眼前。


 

位於陝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遺址,是距今4300至3800年時期東亞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城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相當於六個紫禁城。自1976年被發現以來,石峁遺址在中國乃至國際考古界也獲得廣泛關注,隨著一系列考古調查和重點復查工作的開展,大量珍貴文物陸續出土,遺址在2020年更被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雜誌之一《考古》(Archaeology)評選為過去十年間的「世界十大重要考古發現」,與義大利龐貝的雷吉奧五號區域發掘、埃及薩加拉的木乃伊作坊、希臘的獅鷲戰士之墓等齊名。

 

在這座由三重城垣所組成、宏偉壯觀的石峁遺址中,我們可以看到宮殿、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建築精良的遺跡,以及陶器、玉器、骨器、銅器、石雕等保存完好的文物,呈現當地統治者的動員能力以及當時人們富饒的精神生活,革新了我們一般以中原為中華文明發祥地的傳統認知。通過前往現場考察,策展團隊以360度全景拍攝等技術,全方位收集遺址範圍,並成功在展覽中將其實際位置和形狀重現。置身此裝置之中,結合陳列於展區、以神人對虎紋石雕為代表的遺址文物,觀眾將如親歷其境,細味石峁先民有別於中原地區民眾的多樣文化面貌。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是上世紀著名學者傅斯年的治史名言,也是時至今日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標語。「中華文明溯源」特展不只是展示了五千年中國文明的燦爛風華,也總結了一代又一代學者前赴後繼的耕耘碩果。路漫漫其修遠兮,對於中華文明的追本溯源,誠然仍有許多學術問題懸而未決;但我們相信,那些通往歷史真相的鑰匙就藏在這片浩瀚無垠的大地之下,等待重見之日的來臨。

 

文 | ASY

圖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