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以為這會是一部怪離、困於自我、叛逆、御宅族,最後還要面對壓抑、變態甚至自殺的年少人生的青春電影。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之子,導演空音央,卻逆轉觀眾對片名解讀的錯誤想像,叛逆無罪、青春有理,《青春末世物語》透過年少無知的理想追求,徹底檢視了大人被扭曲、盲目遵從社會規範的病態。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學校裡生活的點滴都是日後人生的累積?
《青春末日物語》故事由一個地下音樂場地展開,很想成為DJ的裕太及高和,因未成年無法進入表演場,便假扮搬運工人潛進了會場,最後被警察臨檢卻讓朋友機智地解救逃脫。電影一開頭就預告了與「法規」對著幹的青春「勇」。故事的整個線頭開始纏繞,幾個音樂社的成員親睹校長賄賂市長的交易,報復性地將校長新買的跑車倒豎在校園,隔天早上,校長發現新車車頭着地,問到:「這是恐襲嗎?」,日本頻繁的地震又在這裡開了一個玩笑,直接將靓車無情地震爛。校長恨死地裝置了一套無死角的AI監視系統,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編號,不守規矩就扣分。學生既無奈卻幽默的各種反抗,在劇中不但沒有變成壓抑,反倒幽默地對「監視」開了一個玩笑。
空音央在去年訪港的一個講座說道:「我寫的雖然是學校,但也關乎社會。世界上有某些國家,全民已被系統監視,加上社會評分。」「在我成長期間,我也沒有滿腦子想著社會和政治問題,當時我重視的還是和朋友玩樂,搞搞惡作劇,揮霍青春。我也想坦誠面對這一點。」劇中,韓裔優秀學生高和,與未有日本永久身份的一群隔離學生族群一樣,受著被社會打壓、被學校階級化的歧視,一直都鬱鬱寡歡。後得知世界中原來有社會運動這回事,如受啟發積極參與各種示威活動,最終因犯事被抓。礙於自己需要高額獎學金不能讓父母失望,最終選擇打回原形。高和一角,如同長大後被社會磨成沒有菱角的大人一樣,將努力爬上做到社會的高層,卻只能庸庸碌碌。


| 末世,是預測未來的想像
五個音樂社的學生,包括高和,導演特意地將他們安排成各種身份:高和是日韓移民,另有台日混血兒、日本/塞內加爾混血兒,以及立志玩音樂的裕太。
空音央在講座裡說:我將個人經歷與我對發生在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的研究結合,這場地震引發了在東京的一場非常可怕的大屠殺,尤其是針對在日韓國人的屠殺。…… 幾乎可以說是一場種族滅絕活動,有超過6000個韓國人,甚至包括中國人、殘障人士、沒有東京口音的日本人被害。日本官方一直試圖掩蓋。這奠基了我設計電影故事的基礎。
故事以校長的監控系統進入衝突,最後學生集體綁架校長,協商要求其撤掉監控系統,這令人馬上跟歐威爾所寫的《1984》連上想像,這是作者預測「未來世界」的想像,導演不避諱地將當今滿佈「天眼」的社會做一連線。同時監控系統是透過一套編成系統「掃」到關鍵性犯錯的學生,與我們現在的「AI」自我審查,無疑是互相呼應。社交媒體尤其是臉書對於「關鍵字」的無王法使用,AI扮演了秘密警察的角色,雖毫無流血卻盲目無人性地自動封鎖了跟關鍵字有關的文章以及人事。電影預告了現在及未來的安全系統,令人不禁寒蟬。

|高和,是導演空音央的影子
直線來看,它不是一般校園物語,多了一個難以言喻的課題:權力和制衡。一般想像年輕人和音樂,近年也不少好的電影,包括.《波希米亞狂想曲》、《一個巨星的誕生》這一些勵志的描述樂團成長於未紅時的作品。《青春末世物語》在片名翻譯上雖然和岩井俊二的中文譯名《青春電幻物語》有所相似,但其實在音樂性上完全不是一樣的方向。主角們的音樂研究部投入興趣的是電音(Techno),背景音樂有零散的鋼琴配樂,所以本片塑造的是21世紀更進化、更高科技的世界觀。
故事當中,學生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不怕與校長對抗,其中軟弱想屈服的背叛者,都因其他學生天真的理想堅持,最後談判成功。非冷血的校長,說出大人的無奈:「若不是因為要爭取建設學校的經費不會做賄賂的事。你以為我們學校會在幾百所學校當中突圍而出得到市長的撥款?」信誓旦旦地辯稱是現實社會的反照?故事串聯著大人的無奈,與青少年的青春膽識,到底哪個是「好樣」的?
橫線的穿插,導向客觀的環境箝制。導演空音央所述:「大學時的我變得非常關心政治,尤其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事故後,我對世界上存在的結構性的不公義有了很多認知。當我到美國上大學後,社會上發生了很多事,例如佔領華爾街,『Black Lives Matter』事件,特朗普當選總統。這一系列事情都與我的政治覺醒不謀而合,我和大學裡的親密好友們也都變得越來越『政治化』,也有一些朋友因為政治原因和我漸行漸遠,甚至斷絕聯繫。朋友對我來說很重要,不過社會事件也很重要,所以不得不和一些人疏遠,這個過程中充滿了震驚、傷心,也改變了我的世界。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情感基礎。
不可避免地天然災害,地震、經濟衰退、核爆、海嘯,都讓日本人成為面對這些困難的英雄。劇中主角高和的一句:「放棄,會不會是太早呢?」

| 一段因政治分歧而結束的友誼
空音央說:電影有兩個主題,「青春」與「政治」。「一段因政治分歧而結束的友誼」,但其實這兩個主題並不是分開的,它們都是「近未來」這一背景的一部分,聯繫現實的話就是日本的殖民主義歷史。…… 這種權力結構和在災難時,比如地震時,就很容易體現出來,所以就引出了年輕人要如何在這樣的社會上生存,友誼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延續等問題。每一個人,包括電影主角Kou和Yuta都是日本殖民主義歷史的「產物」,大家在年輕時或許沒有完全意識到當前的經歷是如何與國家歷史的暴力緊密相連的,這也正是我想要探討的問題。
貫穿本套影片的是如影隨影的地震警報,是一種提醒也是警示。我們總是在順世中忘了亂世的苦難,也許,這就是「末世」的提醒,其實「青春物語」就是我們的青春。

文 | 樊婉貞
圖 |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提供
《青春末世物語》
地點 | 百老匯電影中心、MOViE MOViE Cityplaza、PREMIERE ELEMENTS、B+ cinema MOKO
日期 | 1月23日後持續上映中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