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一次國際演出的非預期意外,由蠎蛇皮製作的二胡因為國際環保政策規定,無法上飛機到達彼岸跟樂團一起表演,因緣際會下,香港中樂團成為亞洲第一個鑽研「環保胡琴」改革及支持永續發展的藝術團體。為持續專業的拓展,擴展樂器對樂曲表現力及提高演奏水準,香港中樂團在2005年成立了樂器研究室,以有「民族樂團靈魂」之稱的胡琴為重點改良對象,研發出用可再生PET聚脂纖維膜取代蟒蛇皮的「環保胡琴」系列,既强化樂器性能,又不會造成生態污染,備受各界讚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自1997年加入香港中樂團,現任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見證了樂器研究室這二十年來的發展,表示今天的成就實在得來不易,而通過分享他們一路以來的耕耘點滴,又揭示了樂團在樂器改革上如何達到藝術和環保雙贏的局面。
| 突破傳統樂器局限 艱難中改革胡琴
在中國傳統樂器中,大多樂器音域也較高,作為弦樂器重要構成的胡琴家族便是其中之一,其音質又受到蠎蛇皮琴面會隨天氣冷縮熱漲的影響,變得比較不穩定。自西方交響樂東傳以來,不少中樂團也會引進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填補中樂較缺乏的低音聲部,但正如閻惠昌所說,「胡琴的膜振發聲和大提琴的板振發聲使其音質差異太大,二者難以達到音色上的相融和諧」;加上蟒蛇在世界各地逐步被列為受保護動物,越多國家禁止蟒蛇製品入境,窒礙樂團到海外演出的機會。2004年,閻惠昌在帶領香港中樂團進行公司化轉型之時,便萌生設立樂器改革部門的念頭,研究改良如胡琴等傳統樂器的問題。
在「一分錢沒有」的情況下,閻惠昌與曾攻讀土木工程、有修復及設計樂器經驗的創團演奏家阮仕春携手開展樂器改革工作,決心「要在一年内做出一些成績」,成功爭取理事會支持開設樂器研究室,由阮仕春擔任樂器研究改革主任。但直到2008年獲得嘉里集團贊助在天后成立工作室之前,研發團隊長期受場地問題所困擾,「一開始我們的研究主任甚至把自己家變成了製琴車間」,可謂困難重重。幸而,經過反覆試驗後,團隊成功運用可再生的PET聚脂纖維膜製造琴面,並以科學計算法重新設計共鳴箱,研製出音色更穩定而清脆的環保高胡、二胡和中胡;又在低音區加以延伸,研製出板膜共振結構的新型低音拉弦樂器——革胡和低音革胡,使胡琴從高音到低音的連貫性和平衡度也大大提高。
| 本地科研結晶揚威國際 製作重質不重量
「樂器改革有三個標準,一保留樂器外型,二保留音色,三是保留演奏方法。只要符合這些標準,不論是音量增加,還是胡琴抗溫度濕度變化的能力更強……任何一項突破也是了不起。」本著傳承和創新中樂藝術的理念,研究團隊在2009年完成製作第一代環保胡琴系列,整套膜振弦樂器橫跨六組八度音域,音色和諧統一,整體音響在層次、質感、響亮度等方面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同年,中樂團帶著環保胡琴在比利時音樂節亮相,團隊多年來的心血科研結晶由此揚威海外,歷年獲獎無數。通過對多達1700場樂團現場演出的觀察,他們這些年間又不斷精進環保胡琴的製作技術,目前改革已進入第四代,而新研發的環保鼎式高胡發明技術,更於今年2月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權。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香港中樂團除了自用環保胡琴,也會為各地中樂界同仁如臺灣國樂團、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定制這些改革樂器,進一步推廣這項發明背後的環保與藝術雙嬴理念。「我們就是一把一把琴人工來做,在工作室進行調試驗收,才會賣給專業團體。」之所以目前沒有設立工廠大量生產的打算,閻惠昌指出一來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才能確保樂器的性能做到最好;二來也考慮到盜版十分猖獗的問題,擔心市面會出現沒有質量保證的仿冒環保胡琴。反之,團隊更希望製作出能滿足不同演奏者需要的優質胡琴,「皮薄一點還是厚一點,張力大一點還是小一點,都可以定制」,從中可見他們「重質不重量」的工藝精神。
「香港中樂團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自己製作拉弦樂器的樂團,」閻惠昌自豪地說道,以此總結樂團上下多年來革新求變的努力成果。帶著環保胡琴這個「全球的通行證」,樂團將繼續推動中華音樂文化藝術走向世界,讓各地觀眾也能欣賞到既傳統又當代的音樂盛宴,細味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和自然之美。
文 | ASY
圖 | 香港中樂團提供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Komentář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