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臺灣 | 藝術恆久,人生一瞬 | 富邦美術館 |《梵谷:尋光之路》特展


對亞洲的梵谷藝術愛好者而言,2024年可謂是精彩連連、收穫豐富的一年。在香港佳士得即將舉行萬眾期待的《停泊的船隻》(Les canots amarrés)拍賣之際,由富邦美術館與聯合數位文創合辦的《梵谷:尋光之路》大型藝術展覽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展覽展示了來自全球最大梵谷真跡收藏之一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的25件梵谷作品,涵蓋梵谷創作於不同人生階段的素描、自畫像、風景和靜物畫,不論是題材內容,還是表現形式也十分多樣。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梵谷歷經蛻變的藝術之旅,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這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在生前和身後是如何被理解,從另一個角度感受梵谷作品永恆魅力之所在。

《努南的舊塔樓》梵谷, 1884。圖/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 雖然憂傷,卻始終快樂:梵谷的追光之旅

 

以「光」為策展主軸,《梵谷:尋光之路》特展將梵谷在1880-90年的藝術探索之旅分為三個階段,回顧他作爲後印象派代表畫家在不同時期對光影的探究,以及從中思考藝術本真的發展歷程。具體而言,展覽分為三大展區,首先是「啓蒙之光」(1880-85年),呈現梵谷早期深受荷蘭古典大師影響、作品大多題材寫實而色調灰暗的藝術面貌。1886-88年間,梵谷移居巴黎後被印象派和點彩派等藝術流派所啓發、在形式和題材上開始作出各種大膽嘗試的實驗作品,又以明亮用色為一大特點——前文提及即將在香港拍賣的《停泊的船隻》,也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最後一個階段是「心靈之光」(1889-1890),展示梵谷晚年在亞爾和聖雷米精神療養院創作、風格已臻成熟的作品,這段時期的他飽受貧窮和精神問題的折磨,但同時促使他專注審視内心世界,希望以藝術擺脫現實世界的痛苦。因此,其創作力也達到了空前巔峰,是次展覽的《播種者》(The Sower)、《好撒瑪利亞人》(The Good Samaritan)便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不少後來世界聞名的繪畫如《夜晚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星夜》(The Starry Night),也是在這段時期完成。

《夜晚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 (右)_2016年7月,阿爾勒論壇廣場的咖啡館露台,現名為夜晚咖啡廳(Le Café La Nuit)

 

梵谷在聖雷米精神療養院生活時,曾如此形容他的心境:「雖然憂傷,卻始終快樂」,這其實也適合概括他自從事藝術創作以來的心態。梵谷在生之時窮苦的活著,如許多潦倒的藝術家,甚至連繪畫材料都非常拮据。一幅梵谷創作於1886-1887年、題爲《野花與玫瑰靜物》(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的花卉靜物畫,學者們通過X光研究,在這幅畫的下方發現還有兩名摔角選手的繪畫,這反映了梵谷在貧困環境下,在同一張畫布上重複作畫的生活日常。

(左)_Helene_Müller_and_Anton_Kröller

(右)_庫勒穆勒美術館

 

| 遲來的伯樂:海倫·庫勒穆勒夫人的梵谷藏品

 

在梵谷生命的最後一年,其別樹一格的作品才開始在前衛派中獲得認可。如法國藝術評論家阿爾貝·奧里耶(Albert Aurier)在1890年公開發表的〈孤立的人〉文章中,便大加贊揚了梵谷「怪誕、強烈和狂熱的作品」,同時感慨他的藝術永遠不會被世人完全理解,因爲「對於當代資產階級的心靈來說太簡單,同時又太微妙」。對於當時與病魔搏鬥的梵谷而言,奧里耶的高度肯定無疑是一大鼓舞;但正如文章的題目,梵谷始終難逃在世時被孤立的命運,尚待進入二十世紀,其作品才遇上更多伯樂,而是次借出藏品供《梵谷:尋光之路》特展的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首届館長、著名德國藝術收藏家海倫.庫勒穆勒(Helene Kröller-Müller)便是其中一人。

 

| 德國藝術收藏家海倫.庫勒穆勒(Helene Kröller-Müller)與庫勒穆勒美術館

 

「梵谷的價值不在於他的表達方式和技巧,而在於他偉大而嶄新的人性。」海倫.庫勒穆勒是歐洲第一批收藏大量藝術品的女性,在藝術老師亨克.布雷默(Henk Bremmer)的介紹下,很早便認識到梵谷通過藝術描繪内心真實、開啓現代表現主義的超凡成就。加上丈夫安東·庫勒(Anton Kroller)的經濟支持,她自1908年起便大量收藏梵谷作品,數年間已成為除梵谷家族之外最大規模的私人藏家。為此,海倫.庫勒穆勒萌生了為包括梵谷繪畫在内的眾多藝術藏品建立美術館的想法,而在1920年代全球經濟大衰退、丈夫公司生意面臨危機,當時一手一族與建築師構想建築的美術館因資金不足必須停擺;而後,經多方周旋她決定以必須在其寓址興建對外開放參觀的美術館為條件,將所有收藏捐獻給荷蘭政府。1938年,庫勒穆勒美術館正式開放,所收藏的梵谷作品約90幅油畫和185幅素描公開展覽,梵谷作品收藏之豐富,數量僅次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

(左)_《播種者(仿米勒之作)》梵谷, 1890。圖/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右)_《好撒瑪利亞人(仿德拉克洛瓦之作)》梵谷, 1890。圖/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提供

 

| 十年來亞洲最大梵谷展覽、25件真跡彌足珍貴

 

由於梵谷作品狀態十分脆弱、保存相對困難的關係,庫勒穆勒美術館現已甚少向海外機構借出藏品展覽。就臺灣而言,上一次借展已是2009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燃燒的靈魂:梵谷》展覽,且當時展品大多為素描。此次透過富邦美術館讓亞洲觀衆親眼一睹梵谷的曠世傑作,館方時隔多年將更多珍藏帶到臺灣展覽,在這過程中也促成了無數觀衆與這些日久彌新、至今仍充滿生命力的作品進行對話,意義非凡。

 

「藝術恆久,而人生一瞬,我們得盡可能耐心地去試著讓這輩子活得有價值。」梵谷在晚年一封書信中如此寫道。或許「做藝術注定乞食」,或許「伯樂注定難求」,但通過《梵谷:尋光之路》特展所回顧的藝術家生命故事,我們看到的、亦爲之動容的,正是一個人歷盡艱辛仍堅持做自己喜愛之事的信念;至於能否在藝術路上名成利就、找到明白自己的同道中人,雖然固然是人之所欲也,但已是後話。幾年前曾看過一部以梵谷兄弟生平為題材的香港舞台劇《西奧》,對劇中梵谷的一段台詞記憶猶新,且以此作結:「在做藝術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如果一個人能忍受當中為自己帶來的各種痛苦,並堅持下去,那就是真正的藝術開始。」




編採 | 樊婉貞

撰文 | 麥子

圖片 | 富邦美術館

 

《梵谷:尋光之路》Van Gogh: Journey of Light | 富邦美術館

日期 | 2024年8月24日至11月11日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