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代建築大師 | 平田晃久建築展 | 忠泰美術館 | 物我交織的臨界


忠泰美術館的〈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台北藝文界頗具盛名的實驗型展演,探討著藝術、觀者與空間的同書共筆,探討著當代展覽空間的無限可能,以「Site」與「Off」兩個多義的詞,闊談著實有與無的嬗變,也尋思著存有與否的離間,可以說是台北藝文展場的場域先鋒;2025年忠泰美術館契此計畫耑策辦〈平田晃久建築展 物我交織的臨界〉,係為當代建築大師平田晃久個展,羅列31件生涯經典代表作品,展出微縮模型與藝術家親筆稿繪,其中包含〈風城之谷(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預計2026竣成)〉、〈練馬區立美術館-貫井圖書館〉、〈Tree ness house〉等,本篇將引領讀者觀眾一睹當代日本建築最具能量的新銳巨匠-平田晃久個展。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城市中,不可望穿的奧

 

平田晃久(Hirata Akihisa 1971-)為日本中生代建築師、國立京都大學教授,承師於後現代建築巨匠伊東豊雄,雖同為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藝術家但別於伊東豐雄的「柔軟之有機」,平田晃久作品則顯現出了「堆砌之有機」、「纏繞之有機」,更甚至帶有些許粗獷主義(Brutalism)的風韻,以拓墣、遞迴、堆砌加法的方式造型,塊量繁多錯落,乃甚至於常有人以「混亂系」、「俄羅斯方塊」來指稱他的作品,但其作品或許是當代建築之中最接近「奧」的境界。如其著名作品〈富富話合〉,是坐落於台北中山九條通巷弄的集合住宅,概念的實踐之作,是真正的大雅隱於市。

 

「絕景乎大荒之遐阻,吞響乎幽山之窮奧」-文選.張協〈七命〉,是古人對於極致美景的嗟哦,其中潛藏著人類對於審美終極渴望,而平田晃久精妙地回應了這種美學的「奧」。平田晃久作品常以切割與堆疊作為結構造形,塊量繁複交錯、齟齬,給人不均、皺皴的直觀感受,與相對強調和諧與平坦的直觀審美大相徑庭。這也自然地讓平田晃久的作品被冠上深奧的不易釋讀的,如此也使他的作品多了審美的時延,增加了作品語言的陌異化(defamiliarization),那不是絕景大荒之美,而是不可望穿的深處,謂之奧。


 

| 作為世界與人的界

 

展覽命題別有深意,有趣的是在這命題背後卻有著一段動人的軼事插說。其實在本展覽規劃主題原文應是〈人間の波打ちぎわ〉(直譯為:人類的浪潮交界),原文中的「人類浪潮交界」是平田晃久自創的詞語,其靈感來源自「人類終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米歇爾‧傅柯《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但策展團隊(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忠泰美術館)認為如果以直譯呈現主題,可能在中文語境之中會丟失掉許多哲學深意,故而選擇將平田晃久的創作脈絡「纏繞的相容性(からまりしろ)」作為命題的原典並加以延伸組合,而這一組合更大加深了展覽命題的哲思,把邊界與繚繞交織,世界與人類正在藉由各自的邊界自我描述,並且這個邊界動態而可視,有著雅各布森與梅洛龐蒂的深邃浪漫。

 

「我們身處的時代,『人類』的概念與生命的世界相連,並不斷轉變著。我想建築亦是如此。然而,新的建築形態唯有在超越以現代為前提預設的人類群像──在各種事物(物)與人類(我)交織互動的臨界處,才能窺見其面貌」-平田晃久。平田晃久的代表之作〈Tree ness house〉,這棟位於東京的複合式建築,作為人類與世界的連接之處並不偏袒於任何一方,當它面向人類之時他作為自然,當它作為自然時他又無疑是人類的造物巔峰,而這種不斷主客體易位的狀態,也是「纏繞的相容性」的完美體現。 


| 在城市,覺悟那從未出世的禪

 

「纏繞的相容性」是由兩個詞組合而成分別是:「絡まる」(纏繞)與「しろ」(空間/城),在拆解之下再看其作品,集會發現相當切題,如經典作品〈Harakado〉位於表參道的商辦大樓,以交錯的立面結構構築一個糾纏綑綁的空間,以相對入世的角度探討著建築的本真。

 

在其設計下的建築是「將理性刻鑿,讓物質露出哲學的內裡」,而這種追求本真結構的書寫狀態,反而更能接近藝術家理想中的自由,也是平田晃久所認為「人之建築該有的自然樣態」,這也一再體現藝術家強調「共生」概念之於作品的強烈締結。然而對於世界的有機樣態,平田晃久的發想是源自於兒時對於昆蟲的熱愛,在他看來「適合棲居」的空間必然如同「巢」一般,有機紋理與多孔的透性平面,更適合生物繁衍,這一概念也被徹底實踐於他的作品中,〈仙台樹Sentai Tree〉即是「如巢」的經典大作,雖名為樹,但更像是一個巢,打消了垂直平行的結構,僭越了維度也使人們在裡面串流棲居,也更逼近自然的本真狀態。



| 在過剩的時代,作為過盛的人

 

「平田有著非常活躍而鮮豔的特質,常常會給人一種過盛的感覺,就如同他的作品」-謝宗哲 教授側評平田晃久說道。而此處的過盛是引用於「盛り」,有著「極致之時、豐滿之至」的含義。平田晃久在設計創作上善用堆疊堆砌體塊的方式造型,常常會給人一種過度之感,然而這種過度正是後現代主義「形式大於功能」的特性,如同凡德羅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概念,平田晃久反向地設計,越是堆砌疊加就越接近於「空」(或說融入環境),〈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練馬區立美術館-貫井圖書館〉皆是此概念的實踐之作。

 

平田晃久不執著現當代建築的「粗暴的進步史觀」,而是拾起人本、自然與建築的敘事面向,在此物我交織與纏繞相容的創作脈絡之下,將建築視為「人與自然的疆界(或臨界、交界)」,在平田晃久的藝術之中,人造的建築不再與自然爭地割據,這道交界逐漸模糊而曖昧、瘦透通漏,人類建築對世界做出讓渡,而這個讓渡也讓建築的定義閃動與搖晃,不僅是理性與謹飭的破口,也是平田晃久建築美學的靈光之竅。



文 | 李宗憲

圖 | 忠泰美術館

 

展覽日期|2025 年 2 月 15 日(六)至 2025 年 3 月 30 日(日)

展覽地點|NOKE 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

(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 200 號 3 樓)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1:00-21:30、週五至週六 11:00-22:00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