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裔德籍的思想家韓炳哲曾出版系列作品診斷當代社會,融合哲學、美學、社會學與媒體理論,精闢掌握社會趨勢並能確切診斷時代症候。《倦怠社會》描繪現代人猶如不斷滾動的石頭,陷入無止境的過動。在德國出版時因為一針見血刺穿數位時代的關鍵症候,因而一舉成名成為暢銷之作;之後出版的《透明社會》則體察現今道德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透明般的監視與赤裸。作者觀察入微且立論清新,文風平易近人同時發人省思。他觸及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社會現象,猶如社會病理學家剖析文化習而未察的病根。韓炳哲至今譯成中文的九本著作彼此有著高度的應和關係,最新近譯成中文的這本《美的救贖》,思辯了「美」於現下所處的矛盾情境:隨著資訊流通迅速,美似乎無處不在、溢流四方; 然而美也屈服於資本主義和消費社會,失去了它的超越性,成了直接討好觀眾的誘惑者。書名《美的救贖》實為「拯救美」之意,但也蘊含了雙重意義:美等待救贖,也必須以美來進行救贖。
韓炳哲的書寫架構,是樹立一系列的二元對比概念,用以定位「前當代的美學」與「當代美學」的差異,例如否定性/肯定性、遮蔽隱藏/直接揭露等等,並隱約透露必須以前者作為拯救者來救援後者。這裡的「前當代美學」不僅涵蓋傳統古典美學的範疇,諸如康德、黑格爾等哲學碩果,更著墨於現代以降的海德格、班雅明以及羅蘭‧巴特的論說。《美的救贖》亦帶有濃厚的1968年學運之後、左派反資本主義的色彩,相形之下,當代美學的描繪則以現在進行中的各種美學樣態作為焦點,尤其是深受資訊膨脹、商品化、數位化等社會主流掛勾的現象,比方說自拍/自戀的美、簡易按讚分享的平滑之美、不求深度但求暴露的性感之美。韓炳哲連綴其他著作如「透明社會」等一貫的概念,將當代這種追求直接刺激與歡愉的美學,定義為「色情化」的美,相對於過往重視隱蔽秘密的「情色化」遮蔽美學。然而現實的繁複程度,絕非截然二分的對立概念可以闡明歸納。因此將美學二元化的舉動在概念上過於純粹,歸類上非黑即白,對照於實際景況不免顯得失真。即使其文化診斷堪稱獨特,但因為辯證性不強,因而呈現出一味否定美學現況的傾斜立場。數位時代的平滑美學真的一無是處嗎?該如何考察其中新的意義結構之浮現?
韓炳哲饒富想像力,擅用恰當的日常詞彙進行類學術的闡述,夾議夾敘流暢評斷古今美學。文才洋溢之餘,某些概念的精準度卻嫌不足,創造力勝於說服力;例如他以「創傷美學」賦予曾在的愛情觀與藝術觀,並引用羅蘭‧巴特的情色論及「知面」(studium,但這裡翻譯成「研點」)和「刺點」(punctum)的觀念,強調當代藝術追求無害,然而「好的詩應該是會傷人的」:藝術作品如攝影當中的刺點,讓人感到被刺穿的「傷害」,卻能回味無窮、餘音繞樑。相對於取消創傷的今日積極社會,所有文化藝術呈現皆為平順可親、短暫討喜,只是追求立即歡快的情動(affectum)。在羅蘭‧巴特論點的加持下,韓炳哲這一套創傷美學看似熠熠生輝,然而無論是「刺點」的刺,或是傷人的好詩,它們不啻蘊藏積極的活力。相較於現實具體的歷史創傷或個人創傷,如此的美學類比似乎過於浪漫。「災難美學」的譬喻亦然:「太過健康的美恰恰消除了美,而美本身就是一種能治病的病」。作者信手拈來皆是名言錦句,不過賞心悅目之外,也換來讀者的疑慮。又比如「今日的我們過於僵死,因而無法生活; 過於活躍,所以無法死去」,是否該稱讚這些句子為「傷人的好詩」呢?
為何韓炳哲要呼籲美的救贖?他認為當前社會的美遭逢深刻危難:它被磨平、舒適化、過多短線操作,立基於消費性的功能而無從反抗資本主義。本書以充滿愛的課題作為收尾,老派地指出忠誠與約束能拯救美,厄洛斯(Eros)更能救贖我們。這位愛神說,要在美中生育,生出藝術、哲學與政治作品。若切換成今日流行的俚語,我聯想到時下年輕人形容聽見悅耳聲音的用語:我的耳朵懷孕了。這究竟是一種文學造詣之美,還是災難?懷孕的耳朵將會生育出什麼?
書名:美的救贖(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作者:韓炳哲(Byung-Chul Han)
譯者:關玉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0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