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屋外的手寫招牌
文: 星佑
萬事屋 做萬事
李珮瑜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目前就讀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與夥伴郭柏彥一直以來,處於創作的狀態,即使當前的台南,眾多藝文空間、替代空間成立,有著屬於自己特色的藝術生態,但台南的住屋仍沒有完整的空間,可以滿足創作的需求。
「返鄉」就讀研究所的契機,以及2017年高雄市文化局「以住代護」政策啟動,回高雄成立空間的念頭,就這樣被間接促成,「萬事屋做萬事」,一個任何事都可以發生的空間、包山納海的性格給每個來這裡的人;藝術家對工作空間的需求,以及開放給大家展覽的期許,郭柏彥和李珮瑜在場地勘察過後,隨即參與了計畫書的研擬、投件與面試,如今成就了現在「萬事屋」(BansuHouse)的位址。
萬事屋的成員從來不是「被規定」出來的,而是時常走踏,自然而然「膠著」在一起的「朋友」,從原本就認識的朋友,到因為參與活動,不小心被黏在這裡的人們。近日,與河南8號的成員合作並串聯,舉辦聯展「寫生」,集合經歷港澳、沖繩、埃及、北美、印尼和馬來西亞等駐地藝術家的創作,分享駐村或長期生活所累積的作品,與高雄當前的替代空間相比,有著高密度的實驗性和機動性。
萬事屋是個集合體,有機且充滿生命力,其他事件或是集體活動,諸如「1124影展」,希望由看電影喚起公民意識,「鬆迺SUNSET」則是邀請大家,實際走進眷村。在「混恕大遊行」的發起中,藉呼籲當局者履行選支票之名,讓感觸以上,藝術未滿的情感政治得以實踐。順便一提,空間現在缺鼓手,誠徵有興趣的人加入萬事屋!
萬事屋活動現場
萬事屋自己設計的發光招牌
Commentaires